Man's search for meaning 讀後感

Sam Liao
8 min readMay 30, 2021

--

Photo by Pop & Zebra on Unsplash

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一位奧地利的心理醫師Viktor E. Frankl在二戰期間被關到集中營長達3年,透過其自身經驗觀察集中營的戰俘每天與死亡搏鬥的過程中,人類是如何提煉出生命最本質的意義,又是這股力量,幫助他們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挺過人生最煎熬的一段時光。

這本書有意思的點在於,不像正統的科學實驗從第三人稱的角度觀測,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就是受試人,整本書的結論也沒有冰冷的數字,而是引用多個作者本身和身邊的同志(comrade)的小故事帶出核心思想 — Love, Hope, Responsibility, Inner Freedom, and the beauty to be found in both nature and art as means that help one endure and overcome harrowing experiences.

在集中營的生活

Photo by Frederick Wallace on Unsplash

守衛微微地將我往左拉,我試著挺直身軀讓自己看起來聰明,如果他覺得你不適合勞動,就會叫你去到左邊,而那裡將會是你人生的終點 - 毒氣室(Gas Chamber)

作者刻畫初入Auschwitz集中營的場景,文字簡單卻蘊含著那個年代恐怖的氛圍。隨後他們被迫交出所有的personal beloning,包括身上的衣物、手錶、珠寶、戒指、書,乃至身上的毛髮都要剔除,直到全身赤裸。

即使九個大男人晚上睡覺必須抱著彼此因為只有2條毛毯在0度以下的低溫; 即使必須拿著沾滿泥巴的鞋子當作枕頭入眠; 即使每天勞動12小時以上卻只被分配到10.5oz的麵包加上1.75品脫的稀湯(且時常會低於這個數字); 即使睡在旁邊的友人做了惡夢卻不敢叫醒他因為醒來所面對的現實遠比惡夢令人絕望,沒有什麼人想去自殺,因為他們滿懷希望,希望離開營區的一天能和家人重聚、再吃一次家鄉美食、重回過去風光的社經地位。

不過如果真的想自殺,在集中營最受歡迎的方法就是run into the wire(衝去碰通電的鐵絲網柵欄)。

集中營的生存法則

某天作者的醫師朋友,早他一些時間進去集中營的Dr.M把作者拉到一邊和他說:「如果你想活下來,我求你每天一定要做一件事,即使是拿玻璃,也要把身上的毛刮乾淨,這樣會使你看起來更有精神,如果讓守衛覺得你看起來不適合工作,你的人生就結束了。」作者聽到笑而不語。

即便透過勞動活了下來,人畢竟是肉身之軀。隨著長期營養不良,人類會感受到自己被細胞吞噬,直到身上最後一點蛋白質和肌肉一點一滴的流失,人類就像是掛在骨架上的人皮,潛意識到這時已經除了食物無法思考其他事情,沒有情緒、沒有性慾。逐漸的,死亡成為稀鬆平常,作者甚至麻木到可以透過觀察,預測下一個人死亡的時間是在幾天後。

不過在集中營裡,physical pain倒不是最大的折磨,而是被像動物般肆意命令、污辱、去人化的metal suffering。在這樣的環境下,作者認為人所留下的最原始也最終的自由,就是選擇inner peace的自由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circumstances

我們時常抱怨生活中的大小不順心的事,小至結帳時店員態度不佳對你擺臭臉,大至身邊的親人離開我們身邊,如果這一切的發生並非我們所能掌控的,至少我們還能控制看待事物的心態。經過不斷地訓練,會發現生活變得快樂一些,抱怨減少了,而且,給人散發出來的感覺也會格外清新、特別。在綠角財經筆記對此書的書評中,偶然看到一句之前在練跑時很常看到的名言,綠角引用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的其實是...一書中前言提到的「Pain is inevitable, 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這句話在我練跑遇到瓶頸時,會不時拿出來提醒自己,也正是因為長跑具有其他運動較感受不到的跨越自己體力和心智極限的成就感,才使我覺得更應該珍惜並堅持這項健康的嗜好。

尼采: 找到為何而活的人可以透過一切手段活下去

決定論學說認為人類只是生物、心理、社會性在環境中遺傳的產物,然而作者認為人的心理不同於其他動物,在極端環境下(如集中營)仍然可以做出反環境條件的行為(self-determining),好比願意把僅存的一塊麵包分給生病的獄友; 可以為了禱告錯過每天發放食物的時間,而推動這些行為的背後都存在著生命的意義。可能是身而為人的尊嚴、對愛的渴求、對志向的崇高理想。作者發現在集中營裡面最中存活下來的不是當初體格最好、狀態最健康的,而是堅持懷抱著希望,找到自己生命意義並等待實踐的人。

在本書後半段,作者也呼應集中營裡對人性的挖掘,開發日後於維也納行醫時採用的獨特手法: Logotherapy(意義治療)。有趣的是即使這本書寫在二戰戰後將近80年前,許多時代的病態放到2021年依然非常精確。拜革新的科技所賜,人們工作變得更有效率,理當會空出更多時間,許多人卻患有Existential Vacuum,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時間,久而久之心靈變得空洞,挫折感隨之而生。而作者推廣的Logotherapy就是利用幫助患者找尋生活的意義緩解並根除痛苦與焦慮。

意義治療(Logotherapy)

身為本書的重點之一,Logotherapy的核心will to meaning,和阿德勒的will to pleasure、佛洛依德的will to pleasure是探索人類精神層面的三大學派。作者認為人類不斷尋求生命的意義的過程,是生活的驅動力。然而作者認為把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這個問題概略化,就像是在問西洋棋大師「什麼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每個人都只能針對個人的環境和條件,回應他自己的生命意義,因此作者認為responsibility is the essence of Logotherapy.

對responsibility的詮釋,引用作者原文如下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lready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as if you had acted the first time as wrongly as you are about to act now.

這句話在第一次讀時非常難懂,我對此的解讀就是謹慎行事,思考誤區所在,並評估做這件事帶來的後果是否會讓自己後悔,白話文就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知道為什麼,這段話使我聯想到有些人去夜店用酒精麻痺神經想壞壞,搞出事後又藉口自己當時喝醉了不願負責xD。作者也多次提到freedom不是恣意妄為(Arbitrariness),而是必須按照responsibility的準則行動。它甚至打趣的說,他認為美國應該在西岸另外建造一個責任女神,才能完整東岸的自由女神。

越在意成功,成功就越與你背道而馳

Hyper-intention是作者用來形容我們過度在意好的成果所帶來的反效果。比方來說,一個飽受失眠痛苦的人越想著我要睡著,往往越難入睡; 一個難以在性裡產生高潮的人如果總掛念著這事,就越難產生高潮,因此若想達成目標,就不要時時刻刻想著它。然而許多人可能會將此詮釋成「無為而治」或者「消極態度,」這樣子的思考過於線性,然而這個世界的架構並非建立在0與1的電腦,而是人。找到目標與意義,平衡心態,剩下的交給生命中的隨機性掌握。

從苦難中找尋意義

如果你相信,生命中的任何苦難都是種挑戰,都是訓練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時,不要產生太大的心理波動,進而使內心更堅韌,甚至像Dostoevski所說的There is only one thing that I dread: not to be worthy of my sufferings,把suffering視為生命的意義,那麼就不會那麼排斥了。

結語

我認為這本書充滿正向思維,帶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同時也教導我們如何和痛苦和平共存,前半段生動寫實的描述當時肅佈的社會氛圍和嚴峻的生存條件,會在讀的當下對自己所擁有的充滿感恩,加上在軍營裡彷彿更可以把感受帶入集中營的時代背景,不禁時常讚嘆eureka!再五週就要退伍邁向新生活了,以尼采的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勉勵自己撐過這段無聊卻又深具意義的軍旅生涯。

--

--

Sam Liao
Sam Liao

Written by Sam Liao

Taiwanese 🇹🇼| New York | CMU MISM Grad| Runner 🏃 | Coding 💻 | Basketball🏀 | Chess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