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logue EP5

Sam Liao
12 min readAug 29, 2021

--

Monologue(獨白)這項專案主要是以文字紀錄一段時間內,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所激盪出的想法,幫助我在未來很好的回溯過去的想法,同時有效地追蹤自己的成長軌跡。

Period: 2021年 7月底-8月底

最近完成了什麼

和高中同學顏廷、周靖家爬五寮尖山,難度比我想像的還高,以平常有運動的人來說還是會頗累。和他們似乎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和天馬行空的討論。

和高一1356的一群同學去瑞芳的報時山看山景海景。算是一趟餞別之旅。再過兩週我和顏就都不在台灣了。這段期間瘋狂來基隆(2週去了4次)。

和當兵認識的倍宏、本來就認識並即將去UCB念CS的哲邦去基隆吃飯。由於當天還要考免修考,時間有點小緊張。我們繞了一圈還是決定吃沒有吃到飽的兩餐,炸雞很油、倍宏車上放的Yankee Candle的香包很好聞。

考完CMU MISM 的Database Management、Economics免修考,很意外的DB居然過了,寫起來感覺只有7.80分而已

到姊姊家提早幫媽媽慶生,拍下了幾張我很喜歡的全家合照

買了德國百靈的電剪($1500),第一次嘗試自己剪頭髮。雖然細節上很難處理,不過鬢角和後面剃乾淨其實整個人就清爽很多了

和莉亞去忠孝敦化碰面。當天下雨故臨時決定在附近的上島咖啡廳坐下聊聊天,這是我們三個月來(也是分手後)第一次碰面。聊天整體的感覺都很好。

買了最新出的M1 Air,本來的15 Air留在台灣讓爸爸使用,很感謝那台電腦陪伴了我求學過程和實習中的重要時刻,也很耐用沒讓我花太多錢,我很幸運。

臨時和工管系的朋友們在雙連附近的小樹屋小聚。有惟馨、冠澤、芝怡、李璐、一鳴、邵庭、藍,過程很歡樂,在那之前很久沒有大量社交了

和詠涵、廷安在古亭Friday吃飯。祝福他們都能把工作和留學的準備顧的很好!

和一鳴、乃中在木柵的一間早午餐店吃飯。雖然大四開始我們互動很少,但是再次聊天感覺很好,是我大學少數的同溫層。感謝二位請客!

和小學同學顏姐、Jenny喝咖啡。他們的經歷和我很不一樣,聊天中往往能聽到不同的故事和想法,某方面來說也是不錯的體驗

父親節那天,本來沒有打算特別慶祝(爸爸說沒關係),但媽媽私訊我叫我去買個蛋糕。我到北車的橘村屋買了一個,再打電話叫哥哥回家一起團聚。看見大家高興的樣子,感覺很幸福

百九百十系籃聚會,從小火鍋店聊到管一外面的Ubike2.0站到科技大樓的小樹屋到瑞安豆漿大王,大家都很幹話又很有活力,讓我快樂自在

到安森崑銓家還書,接著到師大的雲禾小火鍋和日明、奐程、詩博吃飯,他們是我大三接隊長時的新生,明明各個人高馬大,但是看到他們還是有種看到跟自己歲數很近的弟弟的感覺,我在家裡是老么所以沒體會過當哥哥的感覺

出國前一天下午,寫卡片給莉亞和她正式道別。很幸運我們走過一段對彼此人生都充滿意義的時光。雖然她沒看過我的medium,大概不知道我有tag她好幾篇

離開台灣的那天早晨,走在熟悉寧波西街、羅斯福路、愛國東路、福州街、南昌路上,那是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養分,學習、補習、吃飯、運動、約會,乘載著我的回憶,它們沒什麼變化,而我似乎每天都成長了一點

經歷漫長的轉機,終於來到匹茲堡。這兩週的下廚次數大概跟我近一年的次數差不多,我好像愛上料理的療癒感了。我和室友幾乎不太講話,所以有時一整天自己讀書、運動、吃飯、逛城市感覺挺孤獨的。台灣的朋友比較常聊天的是Orientation被分到同個Squad的新雅、lulu,另外很幸運地認識鄰居Carlee,她是個40歲左右的辣媽,既有活力又親切待人,給我喝cold brew還教我玩電動滑板

終於開了臉書粉專跟Youtube頻道,想記錄一下新生活。其實我感覺自己仍是個喜歡分享,有舞台慾的人,但是大學時期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反而變得不太愛講述自己的想法,或是只會分享給我認可的願意包容我的人。現在來到新環境,我想跳脫過去的框架,藉由美國自由的風氣重新找尋屬於我的人格

終於結束兵荒馬亂的選課,第一學期loading不重。媽說我的特質是剛來到新環境適應其通常表現不會很好,但是我很積極向上往往能成為黑馬,我覺得聽起來形容得滿貼切

每個月一次的長斷食,這次撐過了72小時,從第二天開始時間好像過了超久。甚至我連兩天和朋友碰面,結果她聊到昨天的事情時,我居然以為像是3,4天前發生的?親生體會到了時間的主觀性,有人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做出轉變人生的大事,也有人5年來始終如一。斷食使我赤裸地面對人最大的慾望和挑戰,食物和死亡。這裡並非是指我虐待自己到快死掉了,而比較像是讓自己處在資源匱乏的地方,才能真正珍惜自己平常擁有的那些東西。而斷食到了60小時,我腦中有80%時間都在想著食物,想著如何減少耗能以撐過更長時間,這使我體悟到了一件事情: adequate deficiency makes out system strive for improvement, same as the ancients innovate lots of technology to solve problems they had faced. However, extreme defieciency discourage u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but could only deal with survival day after day.

如果我未來有孩子,我會希望能製造讓他不需要煩惱很trivial的東西,比如想學什麼就去學什麼; 想到國外開眼界就有餘力給予他想要的,但同時要不時的給他進入缺乏資源的環境,讓他認識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最近在做什麼

刷Leetcode,目前來到160題,Easy的比例降到50%。總題數沒達成當初要求自己的開學前200題,主要是因爲來美國前一週在台灣想好好珍惜朋友家人時光,所以瘋狂往外跑; 而來美國第一週還在備妥生活用品及到不同環境逛逛,因此整整進度停擺2周。如今漸漸上軌道了,給自己設定個目標,下一篇monologue時,Leetcode200+ & 送出10+履歷 & 1+Interview & 1+OA

上Java網課,目前進度大約35%,也逐漸迎來學習的高原期。Interface還有一些OOP Design的細節是我以前不曾重視的,而它的難度和重要程度個人覺得也還是有的,必須至少熟練一部分語法再入手比較好(也難怪Heinz把OOP Design放在第二學期,必須等第一學期上完Java Intro)

上Web Development網課。目前進度約50%。雖然也才剛進到Node js,但這是我第一次把課上到這個程度,感謝這個老師真的教的很好,不僅課程的佈置不過於躁進,也很明白我們會在哪邊卡住,而帶我們把東西console.log出來,而且相關reference很齊全,不會還需要花冗餘的時間處理課堂外的事。希望10月時就能把這門課上完,並且結合裡面的知識做出project。雖說有可能只是個toy project,但有做才是最重要的

CMU MISM 21 Fall 課表

新學期的課表大致確立。我總共有8門課: 1大課(12 units,上滿整學期)與7小課(6 units,mini 1只會上前8周; mini 2只會上後8周),主要都是Heinz管理學院的必修(我已經算幸運,透過考試和之前的修課紀錄免掉3門Database Management, Statistic for IT Manager,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共24 units,加上今年改制把Accounting和Principle finance合併成一門,又多6 units可以選修)。 Overall來說,只要第一學期GPA有3.75+,第二學期就可以多6units的選修學分,總共16個月3學期我最多可以選到72units的外系課(如果是前幾年學生,什麼都沒做的話,正規上有42units)。

CMU很多好課藏於SCS學院(課號15開頭), Design學院(課號51開頭), Drama學院(課號54開頭)和ISR(Institute for Software Research)學院(課號17開頭), Management學院(課號95開頭)。簡單介紹一下我這學期要上的課,畢竟還沒自己上過,就是綜合一下一畝三分地上查的評價,寒假再來做個回顧

更: 第一週結束了,趁著週末還沒太多作業來寫點第一印象

  1.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Java (95712, 12 units)

如果沒有學過Java,這們應該會是很多人上的第一堂Java課。會考一些很trivial的東西,也不是面試導向的問題,loading不算輕,所以沒看到太多正評(因為資訊少所以也沒什麼負評)。

9/4更: 老師是個印度老女士,教學說不上有熱情(尤其和17681的Terry老師相比),感覺上課內容感覺很一般但大大小小的quiz一堆,其實不是很想考選擇題的quiz,需要背書而不是自己親手寫code, 希望之後一上完課,馬上複習一下並把作業速速搞完,那一週就不用在理了。

2. Java for Application Programming(17681, 6 units) + 3. Data Structure for Application Programmer(17683, 6 units)

這兩門課是由同一位韓國老師授課,經常會綁在一起上。在轉碼的同學間評價頗高,主要正評是教學認真、有個人魅力、考試設計用心,負評是給分不高、對老手來說太簡單、不想花選修學分在入門程式課上…,考量我的基礎和多數轉碼的學生差不多(不想高估自己的level),紮實上好這堂課或許是對現階段的我最好的

9/4更: 老師Terry Lee非常有活力,雖然非母語人士但不畏懼講,第一週介紹很基本的Java data type和java doc規範,前面的作業應該也是可以上完課的晚上就秒掉,不過recitation的課堂小考超級細,比如char ‘9’-0=57(因為’9’的ASCII code是57, ASCII的全名是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而且還不能google。雖然有基礎好的人抱怨教太簡單,但我的確學到了一些以前忽略的細節,比如可以用 x&1檢查x isOdd, Integer.MAX_VALUE=-Integer.MIN_VALUE, x>>= 1 == x/=2…,都是一些底層細節

4. Organization Design&Implementation (95700, 6 units)

感覺很像大學工管系的組織行為學的一部分?給分很甜的水課,好像不一定要出席很勤,適合調節GPA和loading

5. Business Writing (94701, 6 units)

教留學生寫英文正式文件,感覺對於非母語人士GT Writing都頗悲劇的我來說,應該可以有不少收穫吧!雖然想完全搞軟體的人應該很不appreciate這種商院課,但寫作作為發展已久的溝通方式,感覺還是值得進修的

6. Professional Speaking (95718, 6 units)

我個人滿期待這種以口說為出發的小組課,畢竟我的夢想是能站在產品發表會上面對眾人傳達我的產品和價值(like Steve Jobs)。和Writing課一樣,我會希望能好好上,畢竟英文的說寫普遍在亞洲受到忽視,然而長大後才慢慢感受到其重要程度。

更:

7. Accounting and Finance Foundations (95719, 6 units)

這門或許是我最不想上的課吧,不過倒也不厭惡,僅是對金融沒有興趣,而且聽說老師不怎麼好。或許3個月後我會極力勸大家好好讀免修考免掉?但其實這門課免修考也很難,目前還沒遇到有抵免成功的

8. Economic Analysis (95710, 6 units)

經濟那時候讀免修考很認真,無奈考試當天大概腦袋塞太多東西了,一時公式無法活用,只能好好重修一次了。其實考得不難,我覺得正常發揮是會過的。Anyway,希望這門課之後不要讓我花太多時間

小結

我起初也會有想把學分拿去砸在CMU那些高大上的鎮校神課,如15213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15640 Distributed Systems、15609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15619 Cloud Computing、18709 Advanced Cloud Computing之類的課,但是我認為認識自己現在所處的階段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實力基礎還沒打好,就想透過修重課「逼出自己的極限」,以我的經驗來說是很容易都沒顧好,所以我選擇第二學期再開始修重課,讓我有餘裕消化美國的學習環境和精進找工作技能

我的改變

這個月我橫跨了台灣和美國生活,感觸還是挺多的。對於沒有外宿經驗的我來說,我對自己能夠很快適應國外生活還是挺滿意的。煮飯、洗衣服、買居家用品、買菜、提升生活常識和技能、忍受孤獨…

有時會想,和高中大學就來美國讀書的人相比,不論是朋友圈、表達能力、心態上都有較難融入美式文化的現象,因為長越大我們會逐漸定性。不過,經過兩個多禮拜的生活,我找出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美式文化,巧妙的是,美式文化和亞洲文化的優缺點似乎經常互補,所以我相信只要隨時保持開放心態,面對不同的對象調整自己,就可以享受兩邊文化的benefit

我喜歡的美式文化

  • Greeting: 不管是銀行開戶、結帳、還是和鄰居遇到,和陌生人閒聊2句這種事幾乎不曾在台灣遇過,或許是文化的關係,在台灣遇到這樣的人都會被認知為推銷員或者抱有其他意圖,但美國這種文化很常見,久了也轉換自己的心態為,反正只是聊個幾句練練口語,nothing to lose
  • Nature: 這邊地大物博,到處要開車,方便性肯定是不如我去過的亞洲國家,但是自然資源豐富,以匹茲堡來說,就有好幾個比大安森林公園大5倍以上的公園,而且總是看得到無論男女老少,在草地和運動場訓練、曬太陽的場景,對於愛好運動的我來說,仍難以形容那種在大太陽下看到很多女生在跑步、踢球的畫面,因為從我國小到大學見到的女生,普遍美白的意識還是滿強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亞洲美妝品牌品質那麼好?)

不喜歡的美式文化

  • Food: 這邊的食物說真的沒什麼文化,畢竟美國的歷史也才300年左右,僅有的歷史又普遍充滿移民的影子(300多年前的英國人、200多年前的西非黑奴、100多年前的華人淘金、50年內來自中印的CS工程師大遷徙),所以未若中東、中國、歐洲等地有很長的時間發展自己的飲食文化。真要說的話,漢堡薯條、美式早餐、烤牛排這些很像都太raw了,對健康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大部分都自己煮

--

--

Sam Liao
Sam Liao

Written by Sam Liao

Taiwanese 🇹🇼| New York | CMU MISM Grad| Runner 🏃 | Coding 💻 | Basketball🏀 | Chess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