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logue(獨白)這項專案主要是以文字紀錄一段時間內,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所激盪出的想法,幫助我在未來很好的回溯過去的想法,同時有效地追蹤自己的成長軌跡。
Period: 2021年 8月底-9月中
最近完成了什麼
開始用Java刷題,除了刷新題,也去複習過去寫過的題目,一來熟悉Java語法、二來複習演算法,實在好懷念Python的簡潔,很適合懶人跟不太熟系統的人(像我)。目前刷題進度199(Easy 88, Medium 102, Hard 9),但是感覺最近還是太依賴別人的解法了,雖然刷題進度有起色,感覺沒有全部自己了解或是教別人一遍,還是會忘很快,希望我能盡快找到一套“整合不同題目相同概念”的學習系統
那天圖書館關門前,新雅打給我問要不要去一個印度人的party,雖然那天的進度有些落後,但是覺得這實在是個難得機會認識同系印度人,就答應了(如果是台灣或中國人的局我應該不會去) 結果那天超快樂,他們人都滿nice,招待我們啤酒(前菜)、龍舌蘭(有個印度人一直找我乾)、餅乾(類似多利多茲)、披薩(空腹喝酒肚子超餓)、大麻(只抽了三口吧其實跟菸差不多但味道差很多),那天回到家完全不想洗澡直接換衣服倒在床上,雖然腦袋很清楚但胃痛到差點睡不著,下次party要喝慢一點,也要先吃點東西墊胃
CMU開學三週了,仍在習慣各科的pattern,在哪上課、何時交作業、何時小考、哪段時間是空閑的、哪裡適合唸書、何時運動、在哪吃什麼…
開始著手Resume和Cover Letter,並且海投了第一間暑期實習(Amazon不意外)
去Bank of America辦信用卡
最近在做什麼
隨著課堂的步調逐漸加快,我也在不斷優化生活參數,讓自己不僅可以完成學業,還能在課餘時間刷題、找工作、生活、運動、交際…,在找尋這些重要事情的平衡時,總是有無以名狀的忙碌感。
關於刷題
我相信刷的題數和實力成正相關,但是好好理解一題的觀念並活用它在不同場景,才是長久的解方。Leetcode上2000多道題目不可能看到題幹敘述都依樣的,一定是在固定的架構(Data Strucute & Algorighm)上加入些許差異(e.g.Easy僅需return True, False; Medium需回傳一組array; Hard需回傳多組array)。或是題目看似不同但使用相同觀念(e.g. 跟top k 有關的題目都可以用Map+PriorityQueue+客製化的Comparator)。最近想要放慢刷題進度,把一些高頻題挑出來,以mock interview的方式邊講解邊作答,刻個模板,並且模仿網路上mock interview的思路模擬情境。
關於找工作
有種孤立無援的感覺,覺得自己落後很多。落後double CS master, 落後轉專業CS master, 落後大一二就開始寫程式接案子的人, 落後雖然不是CS degree但至少有一段SDE經歷的人, 落後美本口語很順暢的人, 落後很會social取得資訊拿referal的人。以上光是台灣人就可以列出一大把,再加上中國人、印度人、美國公民,如果這就是大家眼中的「在美國過最爽、最好找的工作」,那真的是有滿大的誤解…
自我貶低完之後,當然還是要振作了,至少透過書寫紀錄一下自己曾經這麼不開心。不過我對自己的毅力還是有一點自信的,至少從國中前2年從沒進校排前150到考進附中; 高中在校成績58%考到台大,我一直都沒當過最會讀書的那個,但最終還是能爬到想要的地方,這次希望也不例外。我不會說自己很喜歡寫code,但我希望這個自由度頗高且薪水不錯的工作能幫助我體驗我想要的人生。
關於生活
目前還是處在省吃儉用的階段,沒有吃超過$12的外食,自己煮也是以快速方便的全麥土司取代要煮很久的飯; 這邊蛋很便宜所以一餐隨便就是4顆蛋; 肉的部分一開始會想用煎的現在懶得洗鍋子直接放烤爐繼續做自己的事; 有時上一整天課不想花錢買午餐就吃幾根燕麥棒果腹。整體來說我覺得這一個月過得還算節儉吧,畢竟沒有朋友約出去吃飯或觀光行程其實還滿省錢的。再講到朋友,由於自己住house,也和室友沒什麼交集,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和自己對話的,前陣子雖然頗享受這種節奏,但是當你有過不去的坎想找人聊時,會孤立無援地彷彿掉進黑洞,造成失眠。
結語
目前美國的生活大體還是挺滿意的,戶外運動場所很多,可以脫上衣跑步,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運動,匹茲堡的夏天天氣還是挺舒服的,公交也很方便。目前還不太會想念臺灣(或台灣食物),不過真的要試著找到能交心的朋友,不然還沒找到工作就先憂鬱症了。